您所在的位置:自然科学

水獭

水獭拥有流线型的身体,长约60~80厘米,体重可达5千克。头部宽而略扁,吻短,下颏中央有数根短而硬的须。眼略突出,耳短小而圆,鼻孔、耳道有防水灌入的瓣膜。尾细长,由基部至末端逐渐变细。四肢短,趾间具蹼。体毛较长而细密,呈棕黑色或咖啡色,具丝绢光泽;底绒丰厚柔软。体背灰褐,胸腹颜色灰褐,喉部、颈下灰白色,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,夏季稍带红棕色。
 
水獭
昼伏夜出,它们善于游泳和潜水,一次可在水下停留2分钟。捕起鱼来像猫捉老鼠一样快捷,捕食前常在水边的石块上伏视,一旦发现猎物,即迅速扑捕。水獭嗜好捕鱼,即使饱腹之后,它们还会无休无止地捕杀鱼类,因而对养鱼业危害极大。但聪明伶俐的水獭,经过半年训练,就可以成为一名为渔民效劳的捕鱼能手。被渔民亲切称为(鱼猫子)。
喜欢在通透性较好的水域追捕鱼群,也常候在岩边或水中露头的岩石上猎食,靠灵敏的视、听、嗅觉和矫健的泳术觅得食物。以鱼为主食,也捕食蟹、蛙、蛇、水禽以至各种小型动物。河狸的主要食物是柳、桦、白杨、小叶杨等落叶树上较高较嫩的软枝内皮。它们不会爬树,而是用门牙把小树啃倒再吃。一对成年河狸可以在一刻钟内啃倒一棵直径10厘米粗的树。河狸后肢趾间有蹼,宽扁的尾巴则当舵,是游泳的好手。河狸是水陆两栖的动物。它们把食物贮于水中,在水陆之间筑堤堰截水成池,并打洞筑窝。它们的窝一头开口在河岸边,另一头开口在树林里,之间是宽敞的藏身处所。白天它们呆在窝里或岸边灌木丛中,夜里出来活动。(河狸跟水獭不是同一物种,河狸吃植物,会筑坝,而水獭肉食性动物不筑坝,此段没有删除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两者的区别)水獭在深水抓到鱼并把它拖到浅水滩吃,它们也吃蟹。水獭遇到危险便潜入水中,靠身体内贮备的氧气可以在水下呆到5-15分钟。在潜入水中时,它们的耳、鼻都会封闭起来,眼睛则由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。
水獭主要分布在欧洲、亚洲、美洲和非洲;它们傍水而居。常独居,不成群。多居自然洞穴,常爱住僻静堤岸有岩石隙缝、大树老根、蜿蜒曲折、通陆通水的洞窟。有时也栖息在竹林、草灌丛中,一般有一定的生活区域。其在岸上没有力量,但是在水里力大过人。农村地区夏季有人被其伤害,往往在一个水系内从主流到支流,或从下游到上游巡回地觅食,亦能翻山越岭到另一条溪河,洪水淹洞或水中缺食时也常上陆觅食,滨海区的水獭尚有集群下海捕食的习惯。
水獭是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,皮毛不但外观美丽,而且特别厚,绒毛厚密而柔软,几乎不会被水浸湿,保温抗冻作用极好。獭肝、獭骨还具有药用价值。
目前的致危因素:1.栖息地环境劣变。由于獭类生活环境污染、水质变劣,破坏了獭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。污染严重的地方獭类会直接被毒死,在污染较低的地方,出现繁殖力低下,对疾病的抵抗力弱的恶果。
水獭
2.无度狩猎。獭皮价格昂贵,肝脏被认为是贵重的中药材,猎獭者穷追不舍,使水獭数量剧减。尤其是猎獭技术益精,运用“钩帘”法捕獭,大小水獭无一幸免,多数山溪江河已罕有水獭的活动痕迹。
水獭已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II 级。未经省级林业厅批准,不准捕猎,实际上控制力度非常有限。现有保护区中许多都应该能对水獭保护起一定的作用,如:黑龙江的七星砬子保护区和连三泡保护区;广西的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、布柳河水源林保护区、西大明山水源林保护区、滑水冲水源林保护区、穿洞河水源林保护区、三匹虎水源林保护区、古龙山水源林保护区、姑婆山水源林保护区、下雷水源林保护区、六万山水源林保护区、拉沟鸟类保护区等。

上一篇:犰狳
下一篇:西貒
  设为首页 | 关于我们  |   版权信息  |  隐私保护  |  免责声明  |  合作伙伴  |  联系我们
 中华自然科学网(SCICN.NET), All Rights Reserved
  冀ICP备17034147号   客服及报障邮箱:sci@scicn.net